魅力山东:莱芜

(一)基本情况

历史文化:莱芜市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齐鲁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莱芜汶阳文化遗址是大汶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距今已有几十万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曾发生过著名的“长勺之战”。莱芜是革命老区,解放战争时期,因陈毅元帅、粟裕大将指挥的“莱芜战役”而名载史册。 

地理位置:莱芜市位于泰山东麓,北邻济南,东邻淄博,西邻泰安,总面积2246.21平方公里。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莱城居市境中部,距省会济南112公里。 

气候条件: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境内年平均气温在11~13℃之间,降水量760.9毫米,无霜期204天。 

自然资源:莱芜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已探明的金属矿种有铁、铜、金、铝、锌、铅、钴等,非金属矿种有煤、石灰石、花岗石、石英、长石、滑石、云母、五色石、燕子石、蛭石、陶土等。其中铁矿石储量6.5亿吨,列华东之首;煤炭储量5亿吨,是全国重点产煤市之一。莱芜市土地肥沃,加上四季分明的温带气候,使莱芜成为全国著名的粮菜果畜生产基地。 

行政区域:莱芜市现辖莱城区、钢城区和三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共20个乡镇(街道),129.85万人。 

 

涉外服务机构

(一)莱芜市商务局。具体负责引进外资及投资促进工作。 

主要职能是: 

1.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吸引外商投资政策规定,研究拟定全市吸引外商投资的发展战略、规划和有关政策并组织实施,指导和管理全市招商引资促进工作。 

2.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会同有关部门统一编制并对外发布招商引资重点项目。 

3.协调有关部门申报或审批外商投资项目,负责申报限额以上、国家限制投资和涉及配额许可证管理的外商投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 

4.按照规定权限,审批外资企业、中外合作和中外合资企业、华侨和港澳台同胞投资企业合同、章程。 

5.负责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内进口设备的审核确认。 

6.会同有关部门监督检查外商投资企业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合同情况并协调解决发生的问题。 

7.负责外商投资企业中技术先进型和出口创汇型企业的申报、认定工作。 

8.指导和管理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申报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配额和许可证商品指标。 

9.负责全市吸收外商投资情况的统计工作。 

10.协调和指导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外商投诉受理中心、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等工作。 

11.协调、指导我市在国内外举办的有关招商引资、项目洽谈活动。 

12.负责对外联络,参与重大项目的洽谈等。 

联系方式:莱芜市商务局外商投资管理科。 

电话0634-6230109,传真0634-6213258 

(二)莱芜市外商投诉中心。具体负责处理外商投诉,主要职能是: 

1.负责受理投诉人对国家机关和行使社会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服务和经济活动中违规违纪行为,损害外商利益,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及其他影响投资软环境建设问题的投诉。 

2.对违反公开承诺行为,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或违法行为的投诉。 

3.对违反市委、市政府关于招商引资的一系列规定行为的投诉,负责对投诉事项的调查落实和处理。 

4.负责组织人员对服务承诺部门、窗口单位、部分党政机关进行社会评议。 

5.负责选聘软环境社会监督员并组织指导软环境社会监督员开展工作以及其他有关环境建设工作。 

6.负责监督、指导各区环境建设、行政效能投诉、外商投诉、招商引资投诉工作。 

莱芜市外商投诉中心设在市纪委、监察局,联系电话:0634-6236333 

经济状况

2012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012.8亿元,增长1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1.34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463.45亿元,增长13.5%;第三产业增加值1258.02亿元,增长11.5%。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为9.7:48.5:41.8,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6%,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达79.18万亩,比上年增加1.2万亩,粮食总产达27.78万吨,增长1.7%。其中,夏粮总产7.9万吨,增长7.3%;秋粮总产19.88万吨,下降0.3%。蔬菜播种面积为44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总产达98.27万吨,下降4.7%。其中,生姜面积10.05万亩,下降0.8%,产量26.17万吨,增长5.3%;大蒜面积15.6万亩,增长2.7%,产量19.53万吨,下降1.8%。畜牧业发展平稳,肉类总产量6.45万吨,同比增长8.3%,禽蛋产量3.11万吨,同比增长16.3%;奶类产量2977吨,同比下降23%。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22家,比年初增加73家,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93家,过10亿元的14家。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73.39亿元,同比增长14.01%。地方工业发展快于省以上工业。省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80.07亿元,增长13.63%;地方工业实现增加值193.32亿元,增长14.37%。省以上工业扭转了金融危机以来增长较慢的趋势,增速比2008年、2009年分别提高了10.51和4.21个百分点,但仍比地方工业增速慢0.74个百分点。钢铁产业增势好于非钢产业。钢铁产业完成增加值231.13亿元,增长14.75%;非钢产业完成增加值142.26亿元,增长11.37%,增速低于钢铁产业3.3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304.58亿元,同比增长21.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22.48%,比年初提高3.18个百分点。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稳定增长,铁、钢、材产量均创历史新高。2011年全市生产生铁1804.8万吨,增长17.8%;粗钢1709.28万吨,增长14.4%;钢材1722.72万吨,增长28.1%;纱7.9万吨,增长4.8%;水泥353.05万吨,增长32.8%。

服务业发展良好。2011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2.5%,比2009年提高1个百分点。从行业发展看,重点行业增长较快。商贸业繁荣活跃,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65.98亿元,同比增长18.6%。旅游业发展迅速,全年接待游客527.16万人次,同比增长21.0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1.14亿元,同比增长29.31%。金融保险业运行质量良好,2011年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028.03亿元,同比增长9.61%;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13.16亿元,同比增长23.48%。从税收贡献看,服务业税收贡献能力增强。全年服务业实现税收18.51亿元,同比增长20.62%,增速高于全部税收14.19个百分点,占全部税收比重达28.1%,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3.3个百分点。

对外开放:2011年1-12月份,全市进出口完成264980万美元,列全省第13位,同比增长68.3%,其中,出口103288万美元,列全省第15位,增长74.6%,增幅居全省第一位;进口161692万美元,列全省第13位,增长64.6%,增幅居全省第五位。总体看,今年全市进出口实现了快速增长,已基本接近金融危机前水平。

人文社会

科技教育:全市承担实施省以上科技计划项目43项。2009年获省以上科技进步奖12项。全年专利申请量1351件,其中发明专利170件;专利授权量 845件,比上年分别增长50.1%、21.4%、21.9%。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家,总数达到61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12.88亿元,增长34.2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9.3%,比年初提高4.24个百分点。教育事业健康发展。2009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 246 所。其中,高等学校2所,普通中学57所,小学17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人数17.77万人。目前全市共有幼儿园451所,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6.8%。小学、初中入学率均保持100%,巩固率小学100%,初中100%,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9.4%,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 

医疗卫生: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14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0个。拥有病床床位4958张;卫生技术人员8010人。每千人拥有床位3.9张、卫生技术人员6.3人。全市形成了遍布城乡的医疗保健网络,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社会保障:2009年全市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1.47万人,增加1.26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81万人,增加3.67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28万人,增加1.03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78万人,增加2.7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34万人,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58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继续发展,参合率达到98.81%,提高1.28个百分点。

人居环境:莱芜市山清水秀,民风纯朴,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以打造“绿色钢城”、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同步提升。节能减排初见成效,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7%。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处理率分别87.41%和100%。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5.5%。 

投资环境

基础设施:莱芜交通十分方便,境内有3条高速公路,分别与京沪、京福和济青高速公路相接,高速公路密度居全省首位。济南—莱芜—青岛高速公路直线连接,莱芜到济南国际机场只需40分钟,到青岛港只需2个小时,到北京和上海各需要5个小时和6个小时。两条铁路在莱芜交汇,分别与胶济、京沪铁路相连,交通运输十分方便。莱芜市依托济青南线高速公路,规划完善了高新区、雪野旅游区、莱城工业区、钢城开发区四个功能区,搭起了“一线连四区”的发展框架,规划了北部旅游、中西部姜蒜加工储运、南部钢铁加工物流“三大特色板块”,为加快对外开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人力资源:莱芜人力资源丰富,户籍总人口126.38万人,保持低速增长,2009年自然增长率为0.69‰。境内有中等职业学校15所,在校生10878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含随班就读)206人。职业技术学院1所,在校生11700人。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9所。

投资服务:莱芜建有行政服务中心,可为外商投资提供“一条龙”审批服务和全方位后续服务。莱芜境内海关、检验检疫、外汇管理、出口退税结算机构健全,从事进出口业务十分便利。高度重视外商投资软环境和硬环境建设,对外商真正做到了“亲商、敬商、安商、富商”。对投资项目从考察立项到建设投产,提供全过程、全代理的优质服务,荣膺国家统计局评定的“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

重点发展的产业

鼓励发展钢铁深加工、汽车零部件、农产品深加工、纺织服装、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 


 

Copyright © 1998 - 2015 山东省商务厅发展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