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770.45亿元,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9.01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382.05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增加值1109.39亿元,增长14.2%。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为10.1:49.9:40,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1%,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
消费市场平稳增长。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6.1亿元,增长18.1%。其中,城镇零售额1048.4亿元,增长18.7%;乡村市场零售额317.7亿元,增长16%。传统消费品持续增长,消费升级进一步显现,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中,全市吃、穿、用类商品年均增长分别为37.7%、37.6%、32.4%,日用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34.7%、26.4%、39.5%。汽车类实现零售额288.5亿元,占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1.1%。全年销售轿车22.2万辆,实现销售额193.3亿元。
商品交易市场形势良好。全市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到721个,其中消费品市场686个,生产资料市场24个。年交易额过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58个,总数比去年增加4个,实现年交易额804.9亿元,比去年增加112.3亿元,增长16.2%。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68.39亿美元,增长43.5%,其中出口额36.24亿美元,增长28.2%;进口额32.15亿美元,增长65.7%。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1407家,其中新增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90家。外经企业新签承包劳务合同19份,营业额1.9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7%和33.2%。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加。全市累计引进在建市外3000万元以上招商项目512个,实际到位市外资金250.5亿元,增长29.2%。全市在建亿元以上招商项目248个,实际到位197.2亿元。
旅游业发展迅速。年末A级旅游景区57家,其中,4A级景区15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8家,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6家;省级旅游强县4个,省级旅游强乡镇13个,省级旅游特色村12个。旅行社92家,其中全国百强旅行社1家;星级酒店59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5家;星级餐馆29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3家。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3364.37万人次,增长20.2%,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4.67万人次,增长21.3%。实现旅游总收入292.78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其中,入境旅游收入9057.1万美元,增长17.3%;国内旅游收入287亿元,增长23.3%。
金融业形势良好。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497.8亿元,比年初增加382.6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1625亿元,比年初增加234.8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796.6亿元,比年初增加262.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127.1亿元,比年初增加169.7亿元;中长期贷款583.3亿元,比年初增加73亿元。全市新增1家上市企业,境内外上市公司累计达到25家,其中境外上市19家。全市企业首发上市融资、上市企业再融资、拟上市企业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累计达36.45亿元,创历史新高。全市融资性担保公司达27家。注册资本总额27.4亿元,新增担保额102.5亿元,在保余额75.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8.1%、34.9%和13.3%。
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1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9万人。全市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5.9万人,65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9.8万人,高中段在校生26.5万人,301所初中学校在校生39万人,1632所小学在校生77.7万人。
环境保护工作扎实推进。全市建成13个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6个森林公园、4个地质公园、2个城市湿地公园、1个国家矿山公园,受保护地区面积达2594.78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1%。 大气环境质量逐步提升,市辖9县空气质量优良率全部高于90%。突出做好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保障,强化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划定19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巩固提升流域污染治理水平,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市辖淮河流域7个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98.11%,36个市控断面达到96.17%。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40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127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8018元,增长18.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4696元,增长19.3%。城乡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别达到27.5平方米和32.3平方米,分别提高0.5和0.1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