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山水相映、古今文化交融的“江北水乡-运河古城”,这里是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一座正在崛起的煤化工城——山东省枣庄市。
(一)历史文化。枣庄市历史文化悠久,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和传播地。历史上出现过墨子、孟尝君、毛遂等众多历史名人。可以概括为“四个数字”:7300年的始祖文化。境内的北辛文化是迄今为止黄淮地区考古发现最古老的文化。4300年的城邦文化。枣庄是我国古代都城分布最密集的两个地区之一,境内的阳古城是我国北方唯一的古水城。2700年的运河文化。境内最早的运河开凿于春秋时期,拥有运河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台儿庄古城。130年的工业文化。我国历史上第一家股份制企业——中兴公司在这里诞生,并发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张股票。
(二)地理位置。枣庄市位于山东省最南部,东经117.33度,北纬34.52度,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汇处,是中国南部地区进入山东以北地区的第一门户,素有“山东南大门”之称,享有“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美誉,是淮海经济区城市中最具发展活力、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城市之一。
(三)行政区划。枣庄市是1961年山东省建制的第四个省辖市,现辖市中、薛城、山亭、峄城、台儿庄五个区和滕州市一个县级市,建有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6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4563平方公里,人口386万人。
(四)气候条件。枣庄市位于东经116°48’-117°49’、北纬34°27’-35°19’,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年降水938.7毫米,年均可利用淡水资源18亿立方米,是我国北方少有的富水地区。枣庄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具有热量丰富、雨量充沛等特点。
(五)自然资源。全市已发现的矿种57种,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2种,现已开采32种,其中煤、石膏、石灰岩是优势矿产,天青石是山东省唯一的矿产地。已探明煤矿区98处,总资源储量19.78亿吨。探明铁矿资源储量4884.3万吨,探明铜矿矿石量资源储量15.7万吨,探明铝土资源储量164.5万吨,探明石膏资源储量4.8亿吨。境内现有水库140余处,年均可利用淡水资源18亿立方米,年发电量154亿度。
这里是山水相映、古今文化交融的“江北水乡-运河古城”,这里是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一座正在崛起的煤化工城——山东省枣庄市。
(一)历史文化。枣庄市历史文化悠久,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和传播地。历史上出现过墨子、孟尝君、毛遂等众多历史名人。可以概括为“四个数字”:7300年的始祖文化。境内的北辛文化是迄今为止黄淮地区考古发现最古老的文化。4300年的城邦文化。枣庄是我国古代都城分布最密集的两个地区之一,境内的阳古城是我国北方唯一的古水城。2700年的运河文化。境内最早的运河开凿于春秋时期,拥有运河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台儿庄古城。130年的工业文化。我国历史上第一家股份制企业——中兴公司在这里诞生,并发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张股票。
(二)地理位置。枣庄市位于山东省最南部,东经117.33度,北纬34.52度,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汇处,是中国南部地区进入山东以北地区的第一门户,素有“山东南大门”之称,享有“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美誉,是淮海经济区城市中最具发展活力、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城市之一。
(三)行政区划。枣庄市是1961年山东省建制的第四个省辖市,现辖市中、薛城、山亭、峄城、台儿庄五个区和滕州市一个县级市,建有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6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4563平方公里,人口386万人。
(四)气候条件。枣庄市位于东经116°48’-117°49’、北纬34°27’-35°19’,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年降水938.7毫米,年均可利用淡水资源18亿立方米,是我国北方少有的富水地区。枣庄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具有热量丰富、雨量充沛等特点。
(五)自然资源。全市已发现的矿种57种,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2种,现已开采32种,其中煤、石膏、石灰岩是优势矿产,天青石是山东省唯一的矿产地。已探明煤矿区98处,总资源储量19.78亿吨。探明铁矿资源储量4884.3万吨,探明铜矿矿石量资源储量15.7万吨,探明铝土资源储量164.5万吨,探明石膏资源储量4.8亿吨。境内现有水库140余处,年均可利用淡水资源18亿立方米,年发电量154亿度。
涉外服务机构
枣庄市商务局
一、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商务领域的法律、法规,拟订全市商务发展规划、政策并组织实施;研究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趋势和流通体制改革并提出建议。
(二)负责推进流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流通企业和社区商业发展;负责商贸服务业管理工作,提出促进商贸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制定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规划、政策并组织实施;推动流通标准化和连锁经营、商业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
(三)研究提出引导国内外资金投向市场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促进城乡市场发展;指导大宗产品批发市场规划和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商业体系建设工作;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组织实施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
(四)承担牵头协调整顿和规范全市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责任。拟订规范市场运行、流通秩序的政策;推动商务领域信用建设,指导商业信用销售;按规定对拍卖、典当、租赁、汽车流通、旧货流通、报废汽车回收(含拆解)等特殊流通行业进行监督管理;会同有关部门拟订生猪定点屠宰场(厂)的设置规划,负责生猪屠宰活动的监督管理;承担医药行业管理工作,拟订医药行业发展规划、政策并组织实施;负责市级药品储备管理和中药材生产扶持项目管理。
(五)负责建立健全全市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应急管理机制;监测分析市场运行、商品供求状况,调查分析商品价格信息,进行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按规定负责重要消费品储备管理、市场调控和重要生产资料流通管理工作。
(六)拟订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并组织实施;按规定负责申报、审核和监督管理重要工业品、原材料和重要农产品(粮食、棉花除外)进出口计划及配额;指导贸易促进活动和外贸促进体系建设。
(七)拟订机电产品进出口发展规划、政策并组织实施;依据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机电产品进出口结构;负责机电产品进出口申报、审核和管理工作,指导协调大型成套设备出口,组织企业开拓机电产品国际市场。
(八)拟订技术贸易发展规划、政策并组织实施;组织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相关工作,承担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促进工作;指导管理加工贸易,按规定核准加工贸易业务;按规定负责两用物项和技术进出口管理及出口管制和最终用户管理工作;推进进出口贸易标准化工作;研究制定外经贸体制改革方案,指导国有外经贸企业的改革工作。
(九)牵头拟订服务贸易发展规划并开展相关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促进服务出口和服务外包发展的规划、政策并组织实施;推动服务外包平台建设。
(十)承担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规则、协议的咨询服务工作;组织协调涉及我市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其他进出口公平贸易应诉及相关工作;指导、协调企业对进口产品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调查;配合开展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和产业损害调查;指导、协调产业安全应对工作;按规定承担对经营者集中行为进行反垄断调查的相关工作。
(十一)指导、管理全市外商投资工作;拟订吸收外商投资发展规划和政策;按权限核准和审核、申报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及变更事项;依法监督检查外商投资企业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合同章程的情况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组织指导外商投资促进工作。
(十二)拟订全市“走出去”发展规划、政策并组织实施;研究拟订境外投资的管理办法和具体政策;依法审核上报市内企业对外投资开办企业(金融企业除外)。
(十三)负责对外经济合作和对外援助工作;管理、监督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等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审核上报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按规定负责外派劳务和境外就业人员的权益保护工作;协调管理我市承办的国家对外援助项目、多双边及国外民间组织对我市提供的无偿援助和赠款项目(不含财政合作项下外国政府及国际金融组织对我市赠款)。
(十四)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全市经济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等发展规划、政策;负责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设立的申报;负责全市省级经济开发区的综合协调和产业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负责全市省级经济开发区综合评价、统计、考核工作。
(十五)贯彻执行国别(地区)外经贸政策,负责建立和发展与有关国际经济组织、国外地方政府、友好城市间的经贸关系,指导与未建交国家的经贸活动;推进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经贸合作。
(十六)负责全市境内外招商引资日常工作;拟订全市招商引资工作规划、政策并组织实施;负责制定年度招商工作目标计划,拟订和分配全市招商工作任务;负责市委、市政府举办的境内外招商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参与重大项目的商务谈判;综合协调各区(市)、市直有关部门与招商直接相关的工作,协调处理招商工作的各项关系、矛盾、问题。
(十七)负责招商引资项目的规划、论证、推介、发布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搞好招商项目库建设,负责制定项目推进服务政策。
(十八)监督检查全市招商引资工作运行情况,负责对各区(市)和市直产业招商部门招商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认定;拟定全市商务、招商引资工作奖惩政策;依据年度工作考核结果,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奖惩建议。
(十九)代表市政府管理市政府驻韩国办事处。
(二十)组织领导全市国有(集体)流通企业改革和调整重组;负责指导管理原市直商业、物资、医药系统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二十一)承办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主要业务科室联系电话:
1、枣庄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外经贸局窗口:0632-3168601, 3168676,3168662
2、市场秩序与运行办公室:0632-3321493,3691558
3、市场体系建设科:0632-3321493,8686986
4、商贸服务管理科:3342960,3314768
5、对外贸易科:0632-3311104
6、科技发展与技术进出口科:0632-3319567
7、外国投资管理科:0632-3314028
8、对外经济合作科:0632-3340037
9、投资促进科: 0632-3321175
10、开发区管理科:0632-3227620
11、招商工作科:0632-3223888
(注:由枣庄市商务局综合法规科供稿,联系电话:0632-3227621)
经济状况
主要经济指标迈上“三个新台阶”。2012年,全市GDP突破1700亿元,预计达到156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16.4亿元,达到100.12亿元,增幅居全省第三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达到23000元。
经济结构实现“三个优化”。五年来,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6.2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非煤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9个百分点。
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三个跨越”。五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51.3亿元,新建投资过10亿元的大项目80个,分别是上个五年的2.9倍、13.3倍;万元GDP能耗下降24.4个百分点,降幅高于全国3.9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新增存贷比提高到115.2%,居全省第四位,实现了资金流出地向资金流入地的转变。
社会保障实现“三个提前全覆盖”。新农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新农合提前一年实现全覆盖,初步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城市转型纳入国家战略,枣庄发展开创新局面。2008年,正式确立了“一个战略、三大战役”的工作思路。2009年枣庄市被国务院批准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市,省政府专门出台了《支持枣庄市做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的意见》,各项工作有了总纲,各行业发展呈现新气象,城市转型迈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已累计获得中央、省扶持资金14.8亿元;近期又成功通过国家转型评估,未来五年将享受新一轮政策资金扶持,为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
打好以煤化工为突破口的工业转型战役,工业经济再创新优势。煤化工发展取得决定性胜利,鲁化、国泰、盛隆、海化积极扩张,引进新奥、韩国SK、联想3个投资过百亿元的项目,全市煤化工总投资达到532.8亿元,是2007年前累计投资额的8.4倍,枣庄成为我国产品最多、规模最大、发展势头最强劲的煤化工基地之一。旋窑水泥产能五年翻了近两番,占全省的31.3%。中小机床跻身全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我市成为全国三大锂电池生产基地之一。创新“一箱油”理念,实施小水泥、小火电“全国第一爆”,实现了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双赢。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利润分别是2006年的2.3倍和2.5倍。
打好以台儿庄古城重建为突破口的服务业发展战役,服务业跨入新阶段。文化旅游取得决定性胜利,成功走出以文化旅游推动城市转型的新路径。台儿庄古城重现世人,荣膺新世纪“齐鲁文化新地标”榜首,被确定为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首个国家文化遗产公园、首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通过5A级景区初评,已接待游客240万人次。“二日游”激活枣庄旅游,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成功,枣庄由游客输出地变为游客输入地。2011年,旅游综合收入是2006年的3.8倍。四大特色服务业繁荣发展,累计引进餐饮名店、星级酒店、商业名店、专业市场126家;服务业新增就业占全市新增就业人数的80%,提供税收占地方税收比重提高到44.4%;创造了政府培育市场、市场拉动消费、消费带动投资、投资助推转型的“枣庄实践”,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新模式
打好以棚户区改造为突破口的新型城镇化战役,城市面貌发生新变化。城市建设攻坚战取得关键性胜利,中心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15.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50.1%。棚户区改造重塑城市形象,启动1100万平方米的棚户区及旧城改造,拆迁面积是建市以来的总和,25万市民将搬入新居。这五年新城完成投资95.9亿元,是上个五年的3.8倍。BRT覆盖薛城、市中、峄城、台儿庄和高新区,与高铁实现“零换乘”,通车里程全国最长;“数字枣庄”建设扎实推进,枣庄步入同城化发展新时代。代表山东迎接国家淮河核查取得第一名。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9%,拥有国家级湿地公园5个、全国最多。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园林城市创建成功,“江北水乡·运河古城”成为枣庄的新名片。
人文社会
科技教育。2011年,获得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6项,获得省技术市场“科技金桥奖”先进个人4名。评出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120项。新建省、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认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家。新建企业自主创新博士工作站3个、省级院士工作站3个。山东省煤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于2011年8月26日在枣庄正式成立。专利申请数量快速增长。专利申请量2319件,增长19.9%;专利授权1344件。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7008人,毕业6342人,在校生21940人。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招生15078人,毕业19182人,在校生44108人;普通高中招生25946人,毕业26623人,在校生77318人;初中招生45491人,毕业48068人,在校生136933人,辍学率0.45%;小学招生49453人,毕业49548人,在校生263222人,辍学率0.8%。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18%。幼儿园招生50844人,毕业40715人,在校生87985人。
医疗卫生。卫生机构(不含诊所等)221个,床位13778张,卫生技术人员数14857人,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5912人。村卫生室1605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4503人。
社会保障。2011年末公安户籍总人口394.2万人,其中,男性205.7万人,女性188.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41871人,出生率10.66‰,死亡率5.71‰,自然增长率4.95‰。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93元,增长14.5%;人均消费性支出13463元,增长18.0%,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2.8%。农民人均纯收入8397元,增长18.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051元,增长20%,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7.4%。城镇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中心2493个。各类福利院拥有床位1.52万张,年末收养人数1.42万人。城市最低保障人数5.31万人,农村最低保障人数11.94万人。全年筹集社会福利资金4339万元,直接接受社会捐赠2677万元。社会保障能力逐步增强。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40.36亿元。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2.8%,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94%,新农保覆盖率达到97.3%。
人居环境。枣庄市四季分明,风光旖旎。境内拥有抱犊崮国家级森林公园、熊耳山风景区国家地质公园、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万亩冠世石榴园、中国江北最大的微山湖红荷湿地公园等众多秀美的自然景观。北辛文化遗址、滕国故城、唐代龙泉塔等名胜古迹众多。枣庄还拥有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铁道游击队纪念园及影视城等众多人文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浓郁的书香人文气息、良好安全的治安环境,确保每个投资者生活开心、舒心。
投资环境
(一)基础设施。枣庄是鲁南地区重要的物流集散中心,山东省鲁南经济带区域城市,交通非常便捷。京沪铁路、京福高速公路、建设中京沪高速铁路、104国道、206国道从枣庄穿境而过,京杭大运河在枣庄境内航道94公里,可常年通航1000吨级船舶,港口货物吞吐能力1300多万吨;2小时经济圈内有日照、连云港两大出海口和徐州、济南两大机场;目前正在启动建设的枣临铁路和高速公路,建成后距日照海港不足1个小时的车程。2011年,交通基础设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64亿元(注:不含京沪高铁、枣临铁路、枣临高速公路三大项目投资)。2011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003.5公里(包括村道),其中高速公路116.7公里。邮政业务总量1.12亿元,业务总收入1.57亿元,增长18.0%。通信业务总量51.96亿元,增长5.1%。移动电话用户305.08万户,增长33.8%。固定电话用户44.2万户,下降2.0%。
(二)商务成本。枣庄市水电暖气不仅供应充足,而且价格低廉。电力非普工类价格为0.6508元/度,城网改造为290元/户;自来水普通类用水价格为3.25元/m3,特殊行业用水为5.35元/m3;工业生产用煤气为1.30元/m3,经营性用气为1.70元/m3;工业生产经营用热力为40元/百万千焦。经过多年的产业积累,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10万人和充足富裕的熟练产业工人,其中高中级化工专业人才1200多名,综合素质较高,劳动力成本较低,其中熟练工工资约700元/月,高级管理人才约2000元/月,高级技术人员约2000元/月。各类货物可通过京杭运河直达杭州及周边地区,水路相对公路、铁路运输价格较为便宜。
(三)政务环境。枣庄市积极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建立和完善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保险、证券、信托、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设立了海关、商检;开办了外汇结算、存贷与调剂、国际航空快运和集装箱外运代理等涉外业务;成立了涉外审计、会计、律师、保险、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国际贸易促进会枣庄支会等工作机构;规划建设了各级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鼓励外商投资和优化投资环境的政策和规定,成立了经济环境投诉中心、招商引资服务中心、市行政审批中心,实施了行政提速工程,加大了环境整治力度,为投资者营造了比较宽松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服务环境。“一站式服务”、“绿色通道”、“保护制度”等配套完整的外商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重点发展的产业
(一)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服务业是城市转型的主攻方向,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突出台儿庄古城龙头地位。台儿庄古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凝聚了全市人民的心血和智慧,引起了世人的瞩目,带动作用已经彰显,无可替代,是子孙后代永久的财富。要继续强力推进古城建设,秉承的理念不能变,工作的力度不能减。丰富百庙、百馆、百艺、百业等文化空间,提高管理水平,努力打造国家文化遗产公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等十大国家级品牌体系,使台儿庄古城成为中华运河文化传承创新的核心区。以古城为依托,建设15平方公里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发展影视动漫、健康休闲、古建设计等产业,设立国家版权交易中心,打造文化创意之城。建设运河文化学院,办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发挥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作用,开创与台湾经贸文化交流合作的新局面。
发展四大特色服务业。坚持扩大规模与提升层次并重,重点培育文化旅游、现代物流、专业市场群和生产性服务业。抓好景区建设,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功能,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巩固扩大“二日游”客源市场。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有序进入,推进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的深度融合。发挥综合交通优势,科学布局物流园区,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坚持“以商促工、以工兴商”,加快专业市场群提档升级。鼓励发展金融保险、电子商务、服务外包、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
激活城乡消费市场。在城市,扩大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等休闲消费,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便民消费,鼓励汽车、住房等大宗消费,满足市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在农村,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农超对接工程,推动城镇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网络向镇村延伸,促进农民放心消费、便利消费。
(二)加速工业转型振兴。工业作为我市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转方式调结构的历史重任。必须高度重视,科学运筹,积极推进大项目、大企业、大集团建设,实施“工业转型振兴计划”,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枣庄工业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加快产业升级。改造提升资源型产业,在稳定发展煤炭、水泥、电力等产业的同时,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升级、提质增效。培植壮大接续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推动初级产品向附加值高的产品转变。着力发展替代产业,培植一批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新兴产业。发展信息产业,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尽快把煤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做成主导,把装备制造产业做成支柱,把新型建材产业做成骨干,把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做大规模,把生物医药产业做成亮点,把纺织服装产业做出品牌,把食品产业做出特色,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未来五年,力争3至5个新兴支柱产业产值超过煤炭采掘业,成功实现产业转型。
壮大企业群体。积极开展定点招商,通过招商注资、搭建项目平台、引进战略投资者,壮大现有企业规模。围绕产业发展配套,扶持发展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强力推进市南工业区改造,盘活困难企业,努力解决国企改革历史遗留问题,规划建设16平方公里的国家级城市转型产业示范园。发挥枣庄高新区龙头作用,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理顺各级各类园区管理体制,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实现统一规划、错位发展。未来五年,各区(市)、枣庄高新区至少新上1至2个30亿元以上的产业大项目
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强化总量减排和监测监察,建立可防可控的环境安全体系。严格落实目标责任,铁腕治污、刚性降耗,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以改善生态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以节能减排倒逼结构调整,让青山绿水长在、秀美与发展共赢。